:::

林阿罕

分享到Facebook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Line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博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微信(另開新視窗) 分享到twitter(另開新視窗)  

林阿罕
性別
出生 1932年Flag of Japan (1870–1999).svg日治臺灣
逝世 2011年11月13日
國籍  大日本帝國1932-1945
 中華民國1945-2011
信仰 佛教

生平

林阿罕家鄉為宜蘭羅東。她一出生就被作養女,隨後被養父母送給林家做童養媳,二十歲時和丈夫結婚後生五子。丈夫罹患肺病不堪勞動,全家重擔都在她一個人身上,八年後丈夫亡故,她到市區的工廠工作,但工作不到兩個月,羅東的家宅被颱風吹倒、孩子送養、自己也因工廠倒閉失業。

林阿罕至高雄找工作,但都找不到,一度服安眠藥自殺。後來,她以50元頂下一攤小的檳榔攤。白天她在中都販賣檳榔;晚間在夜市賣舶來品。租屋處是高雄市力行路的違章小木屋裡,當時地區還未開發,生活環境品質困苦,中都市場附近常有遊民留連。

1977年,她罹患第三期子宮癌,接連又罹患心臟病、青光眼、白內障等各種病痛,因而發願只要病好,願意省吃儉用救助他人。她相信觀世音菩薩指示她只要多做善事,就可度一切苦厄。

1978年起,林阿罕開始煮鹹粥打包供遊民取用。一開始,她在下午5點左右,將煮好的鹹粥以塑膠袋打包,置於街頭的變電箱上,數量從三、四包慢慢增加到十多包,幾乎都被遊民拿取。

1994年她在中都創立高雄行德宮作為發放遊民食物的據點。她生活簡樸,睡在撿來的木板床,省下來的錢都用行善。因擔心食物淋雨,又見取用遊民人數有增加之勢,她改變大量煮食,以保麗龍便當盒供應便當,為增加食物供給,便到市場撿取菜販不要的菜葉,市場內許多攤商主動贈送賣相不佳或賣剩的青菜及食材。豬肉商薛萬田、喬麥屋麵包店老闆等善心人士送來魚、肉等,也有人來幫忙清洗。如志工蔡阿珠,經過行德宮時還以為是家自助餐店,後來探聽是作善事,便來擔任志工。

高雄行德宮愛心廚房

除了便當外,林阿罕開始增加麵包做為次日的早餐,因為供應量太大,便將檳榔攤收起來,專門做免費便當並制定管理法則。她會自己親自下廚,一早也按時到果菜市場採買挑貨,年歲漸長後才將掌廚工作交給黃秀花、蔡阿珠。

2003年臺灣爆發SARS事件,全島上下恐慌,遊民被民眾視為是病毒的傳染源,政府礙於維護人權,無法控管。此時,高雄市政府透過林阿罕,利用發放愛心便當的管道,順勢發放抗煞口罩及耳溫槍給遊民們,並請求她若發現有疑似病例應立即通報。

2011年11月8日,林阿罕因受到地主以存證信函通知要求歸還行德宮廟地,當晚中風病倒,同月13日晚過世,享壽八十歲。兒子林朝安表示,他和兩個弟弟接手發送街友便當,並成立高雄市街友關懷協會,每個月約需卅萬元支出,一定會繼續發便當下去。

 

參考

  1. ^  胡靖宇. 阿嬤的便當 港都飄香 林阿罕 坎坷人生 發願濟貧 8年義舉 每天黃昏 窮苦人有飯吃. 《民生報》. 2002-10-19 (中文(台灣)‎).
  2. ^ 凌珮君. 阿嬤林阿罕 施食遊民30年. 《Upaper》. 2007-05-29 (中文(台灣)‎).
  3. ^ 李翰. 發膳食 贈衣物 溫飽街友 行德宮10餘年如1日. 《中國時報》. 2006-09-18 (中文(台灣)‎).
  4. ^ 鐘國鑫. 阿嬤便當餵飽遊民 林朝安全年無休. 《中華日報》. 2016-01-02[2019-08-01] (中文(台灣)‎).
  5. ^ 陳璧琳. 慈悲母子照護百遊民 十年如一日. 《中國時報》. 2005-08-15 (中文(台灣)‎).
  6. ^ 胡宗鳳. 行德宮新廟落成 中都阿嬤夢圓了. 《聯合報》. 2012-10-28 (中文(台灣)‎).
  7. ^ 陳宏瑞. 住廟裡 睡木床 餵飽遊民17年 便當嬤走了. 《聯合報》. 2011-11-19 (中文(台灣)‎).
  8. ^ 陳金聲. 提供遊民晚餐 善哉中都阿嬤 八年如一日 與一群志工默默行善 百餘人靠她吃飯 還辦義診義剪. 《聯合報》. 2002-09-14 (中文(台灣)‎).
  9. ^呂素麗. 吳敦義高雄祭拜「街友阿嬤」. 《中國時報》. 2011-11-21[2019-08-01] (中文(台灣)‎)